五行号 电商 乔布斯最看好的公司,为什么最后却惨败收场?

乔布斯最看好的公司,为什么最后却惨败收场?

复印机是如何革命性地提高办公室效率?■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叶克飞如果办公室里没有了复印机和打印机,世界将会怎样…

复印机是如何革命性地提高办公室效率?■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叶克飞如果办公室里没有了复印机和打印机,世界将会怎样?那意味着你将面对大量重复性工作,为此浪费大量时间。

人类天生就跟重复性工作有仇,但也正因此,重复性工作往往会成为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复印机就是这样诞生的。

复印机的发明19世纪初,英国人詹姆斯·瓦特——没错,就是发明蒸汽机的那位——发明了一款文字复制机,多少有了点复印机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机械产品。

要说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复印机,发明者是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Carlson)。

复印机发明人卡尔森这位美国人出生于1906年,自幼家贫,父母都有重疾。

因此他勤工俭学,中学开始就打几份工维持学业和家庭开支,最终拿到了物理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一家电子公司的专利部门工作,每天要打字和抄发文件,大量重复性工作使他苦不堪言。

于是在家中进行试验,想研发一台能够“按一下按钮就自动复印”的机器。

1938年10月22日,卡尔森将硫磺涂在一块锌版表面,用墨水在显微镜片上写下“10-22-38Astoria”,然后不停摩擦锌版表面产生静电荷,再将显微镜片放在锌版的硫粉层表面,放到白炽灯下照射数秒,取下显微镜片,撒石松粉后吹掉,锌版便留下了字样,最后印制在蜡纸上加热融化便制成永久复印件,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的雏形,这种静电复印的原始方式也被称之为“静电摄影法”。

不过,当时的文件复制工作仍然依托碳纸和机械的影印机,即使这种机器十分繁琐而且成本极高,每张油墨纸一次最多只能复印两份。

还有更简陋的操作,就是直接用复写纸。

因此,电子复印机似乎并不是人们急需的产品。

从1939年到1944年,卡尔森四处兜售专利,却被IBM、柯达和通用电气在内的20多个公司拒绝。

当然,这也跟卡尔森的个人气质有关,他是个研发者而非推销员,他那枯燥的推销和解说方式据说让专业技术人员都昏昏欲睡,更别说商业决策者了。

1944年,一个非盈利组织与卡尔森签订合同,开始完善这款电子复印机的工艺。

1947年,他们在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后,终于找到一家小型公司哈罗伊德(Haloid)开发销售这款机器。

当时,约瑟夫·威尔逊(JosephC.Wilson)刚接替父亲成为哈罗伊德公司的董事长。

他在其后十几年里,投入7500万美元的巨额资金,用于复印机的改进,一度令公司濒临破产,但他的回报显然是丰厚的。

施乐公司创始人威尔逊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复印机其实叫“电子照相”,但威尔逊认为这个词过于复杂,于是和卡尔森商量后,将之改名为为“Xerography”,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复印技术。

这一技术在当时甚至被誉为与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一样伟大。

它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静电应用史上的重大突破。

它改变了全世界的办公系统和传统观念,成为现代办公概念的象征。

至于品牌名字,他们选择了有复印含义的的Xerox,也就是施乐。

这个1948年注册的商标,成为了日后的传奇。

施乐传奇1950年,以硒作为光导体,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纸静电复印机问世。

1959年,性能更为完善的914型复印机出现。

自此以后,复印机的研究和生产发展很快。

静电复印已成为应用最广的复印方法。

60年代,彩色复印开始出现。

90年代,激光彩色复印机出现。

这个过程,施乐一直参与其中。

1949年,施乐公司开发了第一个称为型号A的静电图像复印机。

此后便开始了传奇历程。

施乐的最大贡献在于降低了复制文件的成本,这几乎是颠覆性的,几乎所有公司都愿意为此购买。

1959年上市并成为爆款的914型复印机就是施乐出品,这款适合宽度9英寸、长度14英寸纸张的机器,甚至使得造纸行业都专门生产这一规格的纸张。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这款型号共卖出超过20万台,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史上最成功的产品”,施乐也因此被评为“你后悔没买它的股票”的公司,利润超十亿美元。

它也成为史上第一家依赖一项技术赚取超过十亿美元的公司,第二家则是苹果。

施乐914型复印机,美国商业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1955年,施乐做了一个电视广告,以猩猩演示复印过程的创意,表现复印机的方便快捷,成为现代广告史上的经典。

也正是施乐的复印机,催生了备忘录和生日贺卡等新鲜玩意儿。

它的销售模式也非常先进,一台售价达2.7万美元的914复印机,用户可以采用租用方式,每月只需支付25美元,但每复印一张纸需支付4美分。

也正是这种租赁方式,让很多办公室可以低价尝试施乐,进而依赖于施乐。

由广告大师乔治·路易斯拍摄的施乐复印机广告拥有高额利润的施乐,除了给予员工高薪之外,还着重研发,早在60年代就建立研发中心,也就是著名的PARC。

如今谷歌被吹到上天的企业文化,其实是施乐当年玩剩下的。

PARC曾有一句名言:“美国最优秀的100位电脑科学家,PARC有76个”。

这些早期程序员不像其他公司的工程师那样正装上班,而是“肆无忌惮”。

有人提着睡袋来上班,有人光着脚来上班,还有许多人蓄长发和胡须。

他们都没有固定工位,十分自由,办公室里摆满了懒人沙发……复印机时代转向“复印+打印”时代1969年,在静电复印机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施乐,看到了新一代产品的曙光,复印时代开始向“复印+打印”时代转变。

研发中心的一名工程师盖瑞·斯塔克维提出用激光束直接在施乐7000的感光鼓上成像,即扫描激光输出终端(SLOT)。

1971年,这位“激光打印机之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打印机,但当时还未量产。

在市场上抢了激光打印机“头啖汤”的是IBM而非施乐,1976年,IBM发布了史上第一台商用激光打印机3700。

可别以为这款老爷级激光打印机速度会很慢,IBM依托数据技术优势,可以快速连续打印。

但1977年,施乐推出了9700激光复印机,打印速度每分钟120页,迅速占领市场。

施乐9700激光打印机,是第一代激光打印机到了80年代,激光打印机大行其道,功能单一的复印机逐渐被淘汰,施乐也不再是复印机的代名词。

毕竟从70年代开始,日本厂商就研发出了与施乐复印机性能相近但更便宜的产品,使之失去了垄断地位。

不过在激光打印机领域,施乐仍然是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发展。

施乐的研发中心PARC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90年代,施乐开发Docutech系统,将打印机时代带入印刷机时代。

其后施乐又研发了iGen2000,这是一种能够彩印的激光打印机。

施乐停滞乔布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施乐当时真的知道自己有的是什么,找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它可以变成‘IBM+微软+施乐’。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稍微熟悉科技史的人都会明白。

施乐确实也很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毕竟,我们现在使用的个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和互联网,严格来说都是施乐所研发。

1968年,发明静电复印技术的卡尔森去世。

不久后,施乐的另一缔造者威尔逊也将总裁位置交给了彼得·麦克卡隆。

后者在哈佛毕业后,从施乐的销售员做起,一直做到销售总监。

威尔逊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发展眼光的企业家,他告诫彼得·麦克卡隆,施乐现在做的虽然只是复印机,但它完全可以利用技术做更多事情,比如数字化。

也正是在这一告诫和麦克卡隆的执行之下,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阿尔托(Alto)于1973年诞生。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施乐开发了文字和图像处理软件,并试图用图形界面操控计算机,就像后来的WINDOWS那样。

为了连通其他计算机,他们又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

因为嫌弃计算机太大,他们又开始研发更小的便携式电脑Notetaker,即笔记本电脑的雏形。

如果施乐专注个人电脑,可能没微软和苹果什么事了但可惜的是,施乐只是将这一切当成旁枝末节,更在意的还是让他们大赚十几年的主业。

最让人可惜的是阿尔托电脑。

1977年,阿尔托的改进版已经准备投产,但施乐为了一款新的打印机研发,将这一项目砍掉。

1979年,施乐甚至因为无意于计算机项目,向苹果团队开放了最高保密级别产品的参观。

苹果团队如获至宝地将图形界面(GUI)等产品带回。

再后来,比尔·盖茨也根据施乐的技术,发布了图形界面的Windows。

当然,在那之后,这个庞大且改变人类命运的市场,就跟施乐完全没有关系了。

当苹果和微软的市值都达到数千亿美元之巨时,施乐仍然是个市值100亿美元左右的打印机公司。

除了技术相对停滞之外,因为长期没有竞争对手,施乐原先引以为傲的营销手段也长期没有改变并因此过时。

比如前文提到的租赁方式,因为复印计件的系统太过复杂(随着复印数量的不同,单价会随之变化),渐渐不再适应时代。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迅速攻陷美国,除了汽车和芯片制造外,复印机市场也是如此。

美国国内也有IBM和柯达加入战团。

仅在1978年到1980年,美国市场的复印机品种就成倍增长。

日本公司占领复印市场2018年1月31日,日本富士胶片控股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将会斥资61亿美元收购施乐,一代传奇在苟延残喘多年后终于谢幕。

按照富士的说法,它与施乐渊源已久,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成立于1962年。

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偷换概念,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富士确实在当时就接受了施乐的技术输出,并且一直处于世界十大复印机厂商之列。

不过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复印机厂商,是同样来自日本的柯尼卡美能达,前几年的市场占比是18.1%。

这个1873年创建的老牌企业,在1903年推出第一款日本制造的相机,1960年进入复印机市场,1983推出世界首款具有放大和缩小功能的复印机。

复印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柯尼卡美能达随处可见作为日本相机界的先驱,柯尼卡美能达曾研发出多款经典相机。

不过在日本,这个市场竞争过于激烈,2006年,它宣布退出这一市场,专注于办公系统。

排名世界第二位的是来自日本的夏普,前几年的市场占比仅仅微微低于柯尼卡美能达。

这个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器、第一台液晶显示计算机、液晶电视和液晶摄像机,研发了日本史上首台矿石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的企业,在复印机市场也涉足日久。

排名世界第三的复印机厂商同样来自日本,它便是大名鼎鼎的佳能。

不过,早期在日本首屈一指的复印机生厂商其实是理光。

它同样以相机闻名,不过在办公系统方面,它曾经是日本市场的翘楚。

直至今天仍是巨头之一。

与富士一样,它也以引入美国技术为始。

我们熟悉的OA这个词,也就是办公自动化,就是理光所发明。

此外,1974年开始生产复印机的东芝,1959年创办的京瓷,也都是这个行业的一线品牌。

相比之下,美国品牌唯一能与日本厂商抗衡的唯有惠普,而且它的市场率仅有8%左右,距离前三位的柯尼卡美能达、夏普和佳能差距很大。

中国庞大的“印经济”此前有一篇“北大博士神论文”走红网络,标题就叫《为何学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

这篇论文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湖南娄底市新化县输送到全国各地的打印复印军团占据了全中国打印复印市场份额的85%,而如此强悍的市场份额完全是靠一个个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旧的小门面垒出来的。

在大学或者写字楼附近,你随时可以见到“复印5分(双面)、打印1角,量大从优”的招贴。

从业者老少混杂、拖家带口,在一个狭小房间里摆上几台破旧的复印机、二手电脑、打印机,就能忙得晕头转向。

新化人从事这一行业纯属偶然。

上世纪80年代,有些新化人因为从事打印机和复印机的维修,攒到了第一桶金。

他们随即发现,修机器固然能挣钱,但利用复印机和打印机更能挣钱。

于是,新化人开始带着二手打印机和复印机走遍大江南北。

论文写到,新化县的复印和打印产业链,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流动维修复印机阶段,市场已经很小。

第二阶段是遍布全国的复印店网络,随着部分复印店的扩大,形成了图文店,设备包括复印机、喷绘机、晒图机和彩色打印机等,投资很大。

第三阶段则是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阶段,大概兴起于1992年,新化人开始大肆收购二手复印机货源,维修翻新后或批发或零售。

再之后,新化人开始投资生产办公设备,转向实业领域,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从国外进口配件,在国内组装生产,说到底仍然是“二手路线”。

中国的大学复印店大多数是湖南新化人开的在那篇论文里,有这样一个判断:“如果中国的办公自动化普及能够达到日本、美国那样的水平,如果中国的复印机国产化能够再度起飞,那么,二手复印机肯定要退出历史舞台”。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二手复印机在中国,起码还有三五十年的寿命。

如果按照某些行业调查的观点,数据则更为乐观。

数据显示,中国文件外包运用比例非常低,目前还不足6%,而国外则达到80%,这意味着相当巨大的空间。

这也是我们在各个城市总能见到复印店的原因。

当然,针对中国企业不喜文件外包的现状,共享经济也可以介入其中。

作为一个办公系统使用率超高的大国,中国拥有的复印机数量无可估计。

而且,随着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扩大,复印机的更新换代,购买新复印机堪称常规动作,这就使得大量仍可使用的旧复印机被“打入冷宫”。

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将之收购,然后与那些人数较少、印量较少的小型企业共享,就可以将之充分利用,更加环保,小企业也会因此减负。

中国制造的瓶颈在哪里?目前,中国复印机和打印机市场的90%以上份额都被日本企业占据。

中国制造呢?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主要受制于研发能力不足。

在这个市场上要想有所研发,在精密电子和激光成像等领域都需要靠谱技术,但中国恰恰在这两项上受制于日本的专利垄断,这个已经不是投资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最早开始启动复印技术的研究是在1964年,并在1965年上半年研发成功,制造出一台样机。

1966年春天,中国第一台浦江牌静电复印机正式面世。

1966年,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照相器材厂合作,对进口的Xerox58BC型复印机进行测绘,并在1967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海鸥Se-1型大型工程图纸复印机。

与此同时,天津市复印机厂、武汉复印机厂、邯郸汉光机械厂、西仪表厂等也都自主研制出各种型号的静电复印机,并纷纷将自主研发的静电复印机推向了市场。

当时,整机完全由国内制造,而且机器的所有零部件和耗材也都是中国制造。

不过说实话,这些产品的质量相当之差。

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国产品的涌入,国产复印机很快就面临淘汰命运。

1980年,国家提出“以技术换市场”,将旧的国内技术全部淘汰,改而使用引进的技术和配件生产复印机。

正是利用这些国外引进的二手生产线,上海施乐、天津佳能、汉光优美、湛江佳能、桂林理光和广州理光等企业生产了大量号称国产的复印机。

到了1995年前后,大量非正式渠道进入中国的复印机严重冲击市场。

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创办合资企业。

而且前述中国企业的生产线已经陈旧,又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些二手生产线很快就被淘汰。

如今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的国产品牌,只有源自台湾的震旦。

但从震旦的历史来看,它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

在2003年之前,震旦主要代理理光产品,还曾由京瓷贴牌生产,2006年至今贴牌柯尼卡美能达。

结语如今说起复印机,早已不是单纯的复印概念,而是复印加打印。

六十多年来,静电复印技术一直在进步,从模拟式转向数字式,从黑白转向双色、多色乃至全彩……办公生态一再改变。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因一项发明而起。

复印机对人类世界的改变之巨,足以使之列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个发明之一。

1968年,也就是发明静电复印技术的三十年后,有一天,卡尔森在纽约参加一个会议。

因为距离开会时间尚早,他选择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电影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现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永远没有再醒来。

在因心脏病去世之前,这个拥有1.5亿资产、位列全美富翁榜前列的伟大发明家,早已将自己大部分财产捐赠给了慈善机构。

尽管是静电复印的发明者,施乐传奇的缔造者,但他从来都不像一个商人,甚至曾表示过对那些拥有巨大商业野心者的不解。

他只是固执地想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就像年轻时代那样。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五行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hao.com/news/48144.html

作者: 五行电商报

五行号电商报,分享电商优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