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集川剧剧本往事(上)原汁原味,全套五万九千多页今生:100卷《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书影(巴蜀书社2022)。
马拉说明:本周星期四,在重庆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举行的100卷《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出版新闻发布会上,我见到四年前采访过的这套大书,已经升级为国家相关文化基金资助的正式出版物了。
百年川剧,纸上云烟。
100本靛蓝精装大开本排在展台上,如几代玉堂春、陈妙常临水照花,青衣袭人,极其豪华沧桑。
说起这套书能走到今天正式出版这个样子,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传媒人和一位出版人,有所促成,也是投缘。
2019年6月一天,我翻微信,看到晨报前同事陈泰湧转了一条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官网“100卷《川剧剧本辑编》印行”的帖子,顿时,我一双小眼睁得咚大,这可是宝啊!前世:100集《川剧剧本辑编》书影(重庆文研院2019)。
泰湧学医出身,正牌重医本科毕业,平时我叫他陈游医。
我马上问他,他刚从杂技团出来,游到文研院“卧底”,不知是不是在医务室?所以这第一出戏叫《游医显宝》。
陈游医把我介绍给他们院长刘德奉先生。
我就前去看书、采访,还看过承蒙关照从书库里调出的一些原本,那叫一个激动。
这第二出可叫《老马探宝》。
我连写三篇专栏《100集川剧剧本往事》见报之后,接到重庆电视台资深传媒人和文化学者吕岱的电话。
岱哥说他有一个朋友陈涌,是做民国文献出版的,看上这套剧本,想要出版。
这一出叫《岱哥串宝》。
接下来就是我和涌哥加微信。
他说100集清末民国的川剧文献,可以申报国家民保办(文化部民国资料保护办公室)出版基金。
这一出叫《涌哥识宝》。
我转告涌哥识宝的段子后,正为出版资金一路发愁的刘院长喜出望外,我们三人就在他们院里聚了一次。
这套川剧剧本,本为单位内部编印,从此开始了进阶之旅,终于走到今天登堂入室,由蜀中老牌古典文献出版社巴蜀书社隆重推出。
朝花夕拾,下面是我当时采写的专栏,有些数据跟现在最后出版物的相关数据略有出入,可能有所增加,在所难免。
近日,当我终于看到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今年初推出的100集文献影印本《川剧剧本辑编》时,我觉得我的心情,真有点像川剧老戏《陈姑赶潘》里面的小姑姑陈妙常终于追上二娃子的船一样激动。
先看一组大数据:索引1集,正文100集,共59366页,602个剧目,2019种版本;时间上起清末,下至上世纪80年代;版本种类有木刻本、石刻本、手抄本、油印本共4种;剧目主要有五袍、四柱、高腔四大本、弹戏四大本还有部分江湖十八本,以及列国、三国、东窗、水浒、聊斋、目连戏等。
我们用三期专栏,打望100集川剧剧本内外的往事。
1.原味我的藏书里有一些川剧剧本,既有民国民间戏班无名演员自用的折子戏手抄本,纸质草黄,字迹潦草;也有戏剧活动家、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席明真和1963年35岁英年早逝的重庆江北川剧大才子李明璋联合改编的《焚香记》,唱词华美,版本精良;还有1982年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编著的上下集《川剧传统喜剧选》,此书证明川剧真是无喜不成戏。
这些剧本的原始抄件,像粒粒海盐,藏在重庆市文化研究院辑编的这套100集汪洋巨涛中。
文研院坐落在重庆图书馆枇杷山历史资料部书库原址,100集剧本排在资料室书架上,比窗外长江珊瑚坝外面河道上一艘小船还要长。
刘德奉院长说:“我们研究院的前身川剧研究所,原来是西南川剧院的一个研究部门,后来慢慢分离出来。
这套书里面的剧本,最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搜集了,是胡度、李行、胡天成等几代川剧前辈学者的心血。
后来我们也到处收了一些。
四年前,我们觉得这些纸质剧本不便保存,不易翻看,就申请专项基金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全部扫描成照片。
”但把剧本扫描了,只是把旧问题,变成了一个新问题。
“扫成照片后,只是把剧本从书柜里面躺起,换到电脑里面去躺起,只是换了个方式,还是没法呈现。
我们就想到去公开出版。
找出版社一测算,说正式出版要1000万。
”这个钱,比1957年重庆潼南籍川剧名旦廖静秋拍电影《杜十娘》怒沉的百宝箱还贵,他们出不起,就另外想招。
“市里面有一个出版基金,我们就叫出版社去申报,还要分批。
第一批申报,他们申报了100万。
申报的时候,我也去了的,那些评审的专家学者,我们都很熟。
他们开玩笑说:全市总共才300万,你出那个剧本,就要用100万,那全市另外的项目,还有啥子搞呢?而且你做了一期,后头还要接到做,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而且你那个剧本集出版了之后,只有做交流用,有没得人买,还是个问题。
结果我们就没整成。
”他们还是不甘心,就土法上马。
“剧本是扫描完了的,我们也比较熟悉资源,就安排了院里十个工作人员,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编辑、分类、整理,找了一家大学的排印公司,一书一印,就搞出来了。
消息发出之后,效果还很好,当时很多单位都想要。
我们送不起,只有他们自己拿钱来印,相当于他们自己付纸张和印刷费,我们出版子。
结果重庆图书馆印了一套,长寿图书馆印了一套,印一套也就2万多块钱。
因为不是正式出版,属于内部印刷,我们也无法拿去评奖,但一个原汁原味的东西,印出来了,就有利于传播。
”那么,出不起2万多块钱,又想看看这套剧本的人,怎么办呢?院里面的资源信息部主任李祎女士说:“搞研究的专家学者,川剧爱好者,好奇的读者,一是可以到我们院里来查阅。
还有我们的网站正在改版,下一步就可以把这套100集剧本的电子版放上去,任何人都可以查看。
印在书上的剧本照片是黑白的,我们本来是彩色扫描的,放网上就是彩色版,原生态,看的人多了,也是培养川剧人才。
”2.箱底这套100集川剧剧本,只是院里面典藏的重庆文化档案的一部分而已。
刘德奉说:“这套剧本文献,时间上最早是1905年晚清,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因为我们这个机构有个艺术档案的功能,我们搜集的剧本,都是过去艺术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这几年我们花了不少钱去收各种戏剧文献,都收到成都那边去了。
不光是戏剧,所有作家艺术家的,我们都收,包括老书信、老手稿、老照片、老唱片。
老唱片有民国时百代公司的黑胶,也有后来出的塑料薄型唱片。
为了听那些老唱片,我们还专门到中兴路去买了个老唱机。
”一些老艺术家、老学者,都把毕生压箱底的珍藏翻出来了。
刘德奉说:“重庆杂技团的老团长何天宠,把私人照片2000多张,全部捐赠给我们了;剧作家阳晓把自己早期所有的手稿和后期出的电子文档,也给我们了;重庆工商大学的傅德岷教授,他写的长篇小说和编写的著作,手稿一摞摞的,包括他收集的170多封名家的信。
秦牧、碧野,沙汀,也捐给我们了。
”院里面一些老先生,个人藏书很多,一辈子看书、写书、爱书,退休以后,还是觉得书放在院里面最安全。
“都捐给我们了,我们给他们一个弄一个房子陈列起来,不分散,三个老先生就有三个陈列室,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比如我们老所长胡天成,著名的傩戏(仪式戏剧之一种)专家,他的仪式化戏剧研究,在全国都是权威。
他最先也是川剧编剧,50岁以后研究傩戏。
他的专著《仪式戏剧通览》,由市里面的出版基金在西师出版社出版,共12卷600万字,是个大工程,交稿三年多了,编审难度大,到现在都还没有编完。
除了藏书,他的手稿和学术资料,都全部收藏在我们这里。
文化委系统确定的四十来位老艺术家,我们要一个人给他们出一本书,一个人拍一部专题片。
”刘德奉说。
3.时尚现在看川剧的人不多,来院里面查阅川剧剧本的读者和专家,就更少了。
刘德奉说:“现在连写个川剧评论文章的人都没得了,从四川找到重庆,可能也只薅得到十几二十个人,你说着急不着急?去年我们就针对川剧没得人来研究的现象,还承办了一届国家艺术基金川剧理论人才培训班,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有40个人参加。
开个班好了一点点,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很多人也是行外的。
但毕竟还是开了个头,总算有人来参与了。
我们就用课题的形式,前年就做了一个“沈铁梅川剧艺术表演研究”,同时到重庆来参与的大约有20个人,又用七个月写了一本20万字的论文集,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沈铁梅,也是国家课题。
”这本论文集针对重庆“梅开三度”的“川剧皇后”“川剧唱腔第一人”“川剧女状元”沈铁梅,对其声腔、做功、行当、人物和形象,从多维视角进行研究。
刘德奉说:“著名川剧剧作家魏明伦老师就说过:‘沈铁梅在川剧唱功上超越了有旦角以来的所有演员,超越了前辈’。
现在年轻人不看川剧,是不懂。
我敢说,只要他肯来剧场,坐下来,绝对会被川剧迷到,被搞定。
现在一到假期就有人办这种班那种班,孩子们动不动就学钢琴啦,舞蹈哦,都是首选。
我曾经鼓动他们说,你们怎么不办戏曲班呢?比如京剧呀,川剧呀,昆曲啊!他们说你那些老古董有谁来学哟!马上就很抵触。
我说你们错了,你没想到,一个戏曲,里面有舞蹈,有音乐;有身段,有眼神;有朗诵,有文学,啥子都有,有些经典的川剧剧本,完全就是诗情画意。
你要把戏曲学到了,那就享受一辈子。
都说女孩子学了芭蕾气质好,其实学了戏曲更是,走起路来那完全是穿花拂柳,风在飘,水在流,非常美。
你要办这么一个戏曲班的话,孩子们进去了,那才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
他们只想到戏曲是古老的,复杂的,但没想到也可以是很现代的,时尚的。
”明天请看:100集川剧剧本往事(中)作者:马拉编辑|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