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号 电商 领读·《曾国藩传》第一章 科举之痛

领读·《曾国藩传》第一章 科举之痛

张宏杰·《曾国藩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曾国藩传》著者张宏杰在本书自序中写他对曾国藩为何感兴趣时是这么说的:“…

张宏杰·《曾国藩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曾国藩传》著者张宏杰在本书自序中写他对曾国藩为何感兴趣时是这么说的:“曾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的“中国式力量”,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力、有容纳的一面。

另一方面,他的一生给人提供了力量,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在本书里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有噱头有重点,当“中国传统文化”与“偶像/人”组合在一起时,碰撞出了化学反应,让人想一探究竟。

接下来的文字内容,我将试着以一种较为浅显易懂的方式,转述曾国藩的一生。

作为自己对已阅书目的回顾记录,亦作为与众多鲜有闲暇时间看书的读者的分享。

在摘录《曾国藩传》内容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曾国藩。

以下引入百度百科里曾国藩的主要事迹概述,这些内容也构成了《曾国藩传》各卷,读者可以先作为概览了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

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

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

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

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

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第一卷·京官时代丨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省天下之至巧。

”这位清朝大臣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聪明。

在他的人生哲学里,有“尚拙”这一思想。

梁启超曾评价说,曾国藩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是最钝拙的人。

其实,也正因着他的钝拙,才走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赶超了不少比他聪明的人。

在曾国藩入仕以前,曾家几十代人都是农民,靠着祖父曾玉屏的艰辛奋斗才有了一方小地主的经济条件,供曾麟书(曾国藩父亲)和曾国藩考学。

考学是痛苦的,漫长的读书生涯、激烈的竞争、名落孙山的打击……试想,你能接受几次失败呢?这对父子并肩赶考,却屡考不第,曾麟书考了十六次,场场不落,考到四十多岁依旧坚持,曾国藩也一样,从十四岁开始就参加考试,最受打击的还不是没上榜,而是他的答卷被作为反面典型被批评。

从他父子二人赶考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们家尚缺一种读书的聪明,这和同时期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

回过头来说,曾国藩又是聪明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笨,笨鸟先飞的道理他懂,脚踏实地做事他也行。

这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曾国藩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涤生”。

……他寻求改变,反复对比自己与模范试卷的差距,发现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的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接下来,就是下功夫了……在悟出如何写文章后,他有了自信,不断打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举人,再过两年,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这时的曾国藩才二十八虚岁(要知道,明清两代的进士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考试后他正式改名“国藩”(原名子城),取“国之藩篱”之意。

再之后,他又参加“朝考”竞选翰林,从此,曾国藩的家族也从社会底层的农家上升到了金字塔接近顶端的官宦人家。

不得不说,曾玉屏送后辈读书的决定是无比英明的。

这段记忆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曾在回忆说:“余……小考七次始售。

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这“如芒在背”一词,很深刻地反映了曾国藩对于以往经验的总结教训,也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知道自己笨,不敢懈怠,坚持刻苦,这么多场考试后的意气风发也终让他扬眉吐气。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

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

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

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总结来说,曾国藩的科举之路靠的就是“笨功夫”,他的学习方法在最开始深受其父的影响,一遍一遍重复,不读懂上一次就不读下一句,扎扎实实的“笨”方法。

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异常顺利,就是因为基础牢靠,开窍启发之后就能一顺百顺。

现代人学习经常讨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需要借鉴学习这种甘于“笨”的苦办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五行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hao.com/news/48210.html

作者: 五行电商报

五行号电商报,分享电商优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