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从印度经海路来中国,首先抵达广州,他在广州究竟呆了多久?虽然没有明确可靠的史料记载,但广州众多有关达摩的传说却暗示他在宋齐之间(420—)在广州呆了相当长的时间。
除了广州外,达摩还到过岭南其他地方吗?在今天的岭南有多少与达摩相关的迹址呢?1、广州“西来初地”——华林寺达摩跨海来华从广州登岸,其具体上岸处,古今一直认为是今天的华林寺,后人称为“西来初地”以兹纪念。
而此地古称“绣衣坊”,萧梁时代绣衣坊是与珠江相连的市廛。
萧昂《广州绣衣坊纪事》云:“普通年间,外舶靠泊西庙,常年两三艘,转元前,已达十艘,禅商两旺,众口皆碑。
”达摩在此地建西来庵传授禅法。
黄佛颐《广州城坊记》卷五载:“华林寺,在西关绣衣坊。
梁普通七年,达摩航海至粤,卓锡是间,为南宗初祖。
广人目其寺为西来初地,实岭南最古之刹也。
”《华林寺开山碑记》亦云:吾粤自卢祖传灯,曹溪滴水,洒遍天涯,后之溯宗门者,莫不首列南华。
要之法乳渊源,西来一脉,我华林寺实肇其基焉。
寺踞广州羊城西郭,一水迂回逦迤而达于珠江,潮汐潜通,葱葱郁郁,望气者谓主法王示现,出为苦海津梁之象。
旧称西来庵,地曰“西来初地”,乃萧梁大通元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
至今三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
如今华林寺周边还有“西来正街”、“西来直街”、“西来后街”、“西来新街”、“西来西街”、“西来东街”等地名,可见广州华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与中外交通史上地位的重要。
2、广州光孝寺达摩井和洗钵泉《光孝寺志》卷三《古迹志》记载,达摩曾在寺内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传说:梁武帝普通八年(527),达摩初祖至寺。
广州刺史萧昂表闻,帝遣使迎至金陵。
与语不契,遂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
今大殿东南角大井,初祖住此所穿也。
明天顺中,有道人铭:“水繇天生,心繇水悟。
卓彼老禅,待我而喻。
”《南海志》称,罗汉井在光孝寺东廊,相传达摩洗钵于此。
达摩井,在寺东界法性寺内。
旧志失载。
寺中著名者四井,独此井为钜,深数丈,甃以巨石。
味甚甘冽,盖石泉也。
其下时有鱼游泳。
按旧经载,广城水多咸卤。
萧梁时,达摩祖师指此地有黄金,民争挖之,深数丈,遇石穴,泉水迸涌而无金。
人谓师诳,师曰:“是金不可以觔两计者也。
”今不知所在。
从寺志所记载达摩的故事来看,达摩在广州诱民穿井之事,广东地方文献也多有记载,显然,这应是一件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历史事件,因而,“达摩井”亦成为有名之古迹,为历代墨客骚人所吟咏赋诗。
而洗钵泉,寺志云:“洗钵泉,在仪门内东廊。
……今大殿东南角大井,初祖住此所穿也。
”又曰:“《南海志》称,罗汉井在光孝寺东廊,相传达摩洗钵于此。
”以此观之,一说此泉乃达摩所凿,一说为纪念达摩于此洗钵而建。
但乾隆间住持圆德《四泉辨》则认为洗钵之于达摩实是附会,应是六祖慧能所为。
3、清远飞来寺达摩石清远峡山飞来寺,内有达摩石,说是当年达摩离广州北上时途经此处坐禅。
《清远宗教史话》述曰:达摩石,在峡山飞来寺西侧,又名达摩谈经石。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年),达摩泛船到广州,应梁武帝之请,北上京都金陵(今南京)。
途中经清远峡山,在飞来寺宣讲佛法。
相传,达摩石,就是当年达摩坐着说法的地方。
达摩石,宽敞平坦,上有诗刻。
是明代香山进士黄佐所题。
诗曰:“凌空飞锡结嶙峋,詹卜香中草自春。
鸟度云移今此世,鸿冥天阔我何人。
羲娥断送千年梦,龙象终成一聚尘。
便合拈花发微笑,沧波无语月华新”。
明代理学家陈献章弟子湛若水,游峡山时曾在石上读书休息,题“湛子石”三字,于黄佐诗刻之下。
其清远籍学生白廷琏雇工刻石。
而作为飞来寺志之清孙绳祖所编撰的《禺峡山志》亦云:“达摩,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传释迦衣钵。
梁普通入南海,止王园寺,因谒武帝。
禅栖峡山石洞,内有达摩石,其结伽处也”。
释“达摩石”条谓:“振衣亭上。
阔丈许。
梁时,初祖达摩西来经此山,于石上禅定,因以名石。
康熙癸已,邑令孙绳祖改镌‘谈经石’”。
依逻辑理路,如当年达摩循北江水路,再转陆路逾大庾岭北上,则峡山飞来寺是必经之处,稍作憩留也极有可能。
4、德庆香山佛迹摩崖石刻德庆县香山有佛迹摩崖石刻,据文献所载,似与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有关。
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曰:“香山,其岭有佛足跡,长尺许,具趾肉纹,傍刻元佑诸贤姓名……”。
明初刑部尚书李质有咏《佛迹石》诗云:“只履西归不可寻,只余足迹踏岩阴。
法留正印灯传远,字记名公石刻深……。
”“香山佛迹”摩崖石刻始刻何年无考,但旁刻宋“元祐七年(1092年)端溪县令萧迪简等人同观佛迹”字样,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5、阳春达摩“只履归西”岩画2014年,在粤西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
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
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
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
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的一只鞋,禅意盎然。
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
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
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岩画被光绪乙酉(1884年)益州傅从绳题字“歌台暖响”压刻,以此观之,此岩画至少已有130多年历史。
德庆香山的石刻和阳春的岩画,所涉“只履归西”,乃达摩晚年返回天竺之传说故事,其路线是陆路经葱岭,有否经西江流域,未见有载。
德庆香山之摩崖石刻和阳春的岩画,也许是纪念意义为多。
然却说明了达摩归西的传说在粤西地区流传的广泛。